茶館飲茶話茶道,心“潮”別有一番鄉野情趣
炎炎夏日,北京的各類茶館、茶社是人們消暑的好去處,生意十分紅火。北京茶館的歷史悠久,在元雜劇中即出現多處描寫街肆茶館的情節。關漢卿的雜劇《錢大尹智勘緋衣夢》中,就有“在北棋盤街井底開著座茶房,但是那經商客旅、做買做賣的,都來俺這里吃茶”。元明清時期,茶樓、茶園不僅賣茶,也是戲劇演出的場所。很多茶樓后來衍變為劇場,如現在北京前門的“廣和戲樓”,明清時稱“查家茶樓”、“廣和茶樓”,已有300多年歷史了。至清末民初,各種不同類型的茶館已遍布北京城鄉,成為市民消閑和夏日消暑的好去處。
到茶館來喝茶的人,不僅是為了解渴,也是一種社交、娛樂方式和精神追求。為適應不同茶客的需求,各類不同功能的茶館順潮流加盟行業應運而生。大致可分為:大茶館、清茶館、書茶館、野茶館和季節性茶棚。大茶館一般規模格局較大,環境寬敞,既有有檔次的“雅座”,也有普通的“散座”。茶客以八旗子弟、下層官吏、商賈人士等“長衫客人”為主。清末民初,北京的大茶館有有名的“八大軒”,即:地安門外的天匯軒;北新橋的天壽軒;前門大街的天全軒、天仁軒、天啟軒和阜成門內的天福軒、天德軒、天頤軒等。大茶館一般也賣簡單的茶點、酒飯,因其所賣食品不同,又分為專做滿漢餑餑的紅爐館,專做小吃點心的窩窩館以及兼賣酒飯的二葷鋪等不同稱謂。?
夏日消暑、春秋郊游的好去處當屬野茶館。所謂“野”是指郊野之意。野茶館雖然設施簡陋,茶品不高,卻別有一番鄉野情趣,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睞。朝陽門外麥子店、東便門外二閘、安定門外六鋪炕、永定門外沙子口,是老北京野茶館比較集中的地方。季節性茶棚有名的是什剎海的荷花市場。荷花市場形成于清末,每年從端午到中秋,什剎海沿岸就搭起諸多半在岸上、半在水中的茶棚,人們在這里納涼、品茗、觀荷、賞蓮,品嘗各種小吃,具有風情。傳承百年的荷花市場,如今已成為北京旅游的一個加盟品牌。
休閑娛樂結一體的茶館之所是你的悠閑去處,飲茶說茶道,多么愜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