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受寵數字出版暗藏危機,低廉鬧心盜版卻層出不窮
130余年歷史的《牛津英文詞典》以網絡版的方式結束了“貨架壽命”;全球很大連鎖加盟書店巴諾書店準備掛牌出售“老品牌”;《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巴西日報》等數年老報終沒能熬到新世紀的先進十年……一場以技術為引擎的潮流加盟浪潮正在迫近傳統出版業,千數年傳襲至今的書籍面貌、閱讀習慣、書業形態都可能因此而動搖。
今年的香港書展、上海書展、南國書香節以及北京圖書博覽會,數字出版首度被開辟為單獨展區——宛若一夜之間,數字出版成了出版業的“新寵”。數字出版急速趨熱的過程是否暗藏危機?雄心勃勃的數字出版,能否成功宣告傳統出版成為歷史?
電子閱讀器確實方便。它便攜、儲存量大,可存上千本書,重量不過幾百克,并且能在幾秒鐘內就完成搜索;它還代表高科技、新時尚,成為年輕人、成功人士追逐潮流的標簽。但對于電子閱讀,有關作家卻怎么也愛不起來。
朋友們說,一打開手機、電腦,就常看到我的作品。可是,這些網站壓根就沒跟我打過招呼,更別說找我簽版權協議了。作品出版之后,有的網站會主動來聯系版權,更多的則是大量小網站在盜版,他就不得不委托律師打假,被迫走上維權路。
除了盜版,網絡版權的低廉態勢也令作家們很是“鬧心”。 這幾乎就是當下數字出版的不良生態:整體混亂無序,盜版打而不絕,正在危害著正規網站和傳統作家的權益。一方面,盜版令傳統作家對數字出版望而卻步,另一方面,又使文學創作的價值難以版稅合理歸位。即便是對出版冠以“數字”的華麗外衣,“內容”仍然是出版的核心競爭力。如果無法讓作家這一內容創作群體感到尊重與信賴,恐怕數字出版不論技術上多么花哨,都難贏得出版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