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越穿越短背潮流看中國人可觸摸的精神質感
我國的抗日戰爭期間,也有服裝越穿越短的經歷,卻是以節約為目的。抗戰爆發,布料非常緊缺,當時的政府有關部門專門下發了一個讓女人旗袍縮短的文件:從下擺長及腳面短到露出小腿肚。女人們省下來的布料,為前線的將士們多做許多軍服和繃帶。到了當今和平年代,越穿越短的目的更多體現了經濟因素、環保因素,經濟學家喬治?泰勒的裙邊理論:經濟增長時,女人會穿短裙,因為她們要炫耀里面的長絲襪;當經濟不景氣時,女人買不起絲襪,只好把裙邊放長,來掩飾沒有穿長絲襪的窘迫。
從街頭到巷尾,穿得很短的年輕人很多,就像一個族群,或許可稱短裝族群,它業已成為加盟時尚的一種潮流。西方有一句俗語:“比基尼告訴我們生活中美的事是自由”,服裝亦是一門行為藝術,是一種自由的行為表達。這種物質上的自由度,反映了更高意義上的精神上的自由度。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至今,服裝進入一個繁榮年代,人對服裝選擇的自由度大大提高,這也是整體自由度提升的細節體現。90年代的人穿衣已經不受物質和傳統觀念的局限,不斷改變的時尚潮流體現著當代社會的開放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與時俱進。西風東漸,西式著裝意識、時裝運作方式、服飾消費方式都影響著人,人也順應著國際化的趨勢。國際女子網球服不斷變短,從當年的幾乎拖地的長裙,到后來露出整段小腿的短裙,再到現在幾乎一跑就要露出半個屁股的超短裙,也毅然向這個趨勢看齊。當然,面對越穿越短的問題,批判與越穿越短的事實共存,批判的、贊成的等多種聲音共存,甚至完全相反的聲音都能夠共存于社會大容器之中,這個社會包容的姿態可見一斑。
不妨盜用從亞里士多德有名的三段論:凡人都有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有死。同理可證:越穿越短是經濟增長的體現;人越穿越短;所以,經濟越來越景氣。越穿越短是環保的體現;人越穿越短;所以,人環保。從戰爭期間的物質節儉到和平年代的物質節儉,本質上實現了精神上的跨度,反映了人越來越關注自己的生存狀態,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潮流加盟的趨向,越來越接近國際先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