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遭遇天花板,汽車人才備受關注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從行走到駕毛驢,從平板車到自行車,再到摩托車,電動車,轎車,火車、汽車,現在到飛機。整個是從地上發展到了天上,都取得了飛速發展。尤其在汽車這一領域,成為現今社會的朝陽行業。各大汽車加盟機構的建立,各種品牌汽車的上市,都在加快人們的生活步伐。換句話說,物以稀為貴,但是一旦多了就難免會產生競爭。吉利收購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新國際團隊的建立,仔細看看的董事會成員,除了董事長李書福以外,只有兩位華人進入。而這兩位華人還都具有國際市場的經驗。其他的幾位均是具有大眾集團、集團等有名國際公司的職業經歷,且都有擔任過重要職務。
這種國際化的團隊本身就給的未來帶來了希望。他們會把他們的各個公司的成功經驗貢獻出來,會把他們在國際市場的教訓讓大家分享,這本身就是無價的。改革開放之初,的汽車企業選擇了市場換技術策略,希望合資提升自己的技術研發水平,從而增強自己的競爭力。這種合資的策略,確實讓汽車企業從幾乎空白的基礎上迅速將與世界的距離縮短了數十年。但是,這種合資對于企業的提升終遭遇到了天花板,先進的、核心的新技術仍然掌握到外資手里,中方無從突破。此后,1990年代末期,一批地方國有以及民營的汽車企業逐步發展起來,他們從零起步,逐步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和領地。他們成功有許多因素,主要的競爭手段在于兩點:超低的市場價格,以及差異化的市場。
核心的技術與管理水平的提高,始終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這時候,汽車企業,無論是大的汽車國有集團,還是民營企業,都面臨著二次發展的問題。這時候,人才戰略就無疑是克服目前障礙實現突破式發展的關鍵。汽車企業的劣勢很多,技術方面、管理方面、制造工藝、物流體系,等等。但是這些問題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制約因素:人才。
所有的這些劣勢的原因在于汽車企業缺乏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有了人才,才有技術的進一步突破,有了人才,才有管理水平的提高。而這種趨勢目前正在激烈地演變中。汪大總從上汽到北汽,童志遠從北奔到華泰再到吉利,大眾北美的高層轉戰到的。都說明著人才的流動正在從海外到,從國企到民企。
有了人才,汽車企業的競爭力才能再上一個新臺階。而這也是汽車企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以后的必然趨勢。對于汽車企業來說,招攬人才將是汽車行業的潮流加盟形式之一,這股熱潮必將給汽車行業帶來更大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