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軍強化災害防救體制,符時代發展潮流
由于獨特的自然環境,臺灣是地震、山崩等地質災害及臺風、洪水等氣象災害頻發地區。而且,由于臺灣地區人口密度較大,各種自然災害往往帶來極為重大的生命財產損失。臺灣當局對緊急災害應變問題向來比較重視,很早以前便制定了涵蓋災害防范、災害應變及災害善后等內容的“災害防救方案”。
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然而,在去年“八八水災”中,作為救災主力的臺軍表現令人失望。災后,臺軍將災害防救明確列為中心任務之一,并積極展開各種災害防救演練。如今,隨著臺風季節日益臨近,面對可能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臺軍救災能力將再次面臨考驗。5月21日,針對即將來臨的臺風季節,馬英九、吳敦義組織行政、軍隊兩大系統實施“防汛兵棋推演”,積極應對自然災害這一“非傳統安全威脅”。
但是,長期以來,臺軍只重視提升戰斗行動能力的,而忽視“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建設。當災害突然降臨之時,臺軍明顯顯得有些措手不及。在“八八水災”中,“救災程序繁瑣”、“救災訓練不足”、“指揮體系不暢”及“后勤扶持落后”等諸多弊端暴露無遺,臺軍應對緊急自然災害能力因此備受詬病。
“八八水災”救災不力,造成巨大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嚴重損害了臺軍形象,這也讓臺軍猛然認識到強化“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八八水災”過后,在馬英九指示下,臺灣軍方針對救災中存在問題積極檢討,明確將“災害防救”列為臺軍中心任務之一,使臺軍在災害防救中的角色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出擊”。為達成此一任務,臺軍跟進時代,走向符合潮流加盟的“主動出擊”的這一形式,并因此制定了各種具體措施,全面精進災害防救、人道救援等“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
一是整合預警機制。結合“行政院”災防會的預警機制,透過跨部會的機制整合,建立雙向聯系管道,將預警情資及通資設備建置在臺軍各作戰區,以建立系統性的監控架構,藉地方與“”情資整合實現災難及時預警與早期因應。
二是預置兵力部署。災害防救以各作戰區為主,結合區域聯防編組劃分責任區塊,并根據災害類別、地區特性與威脅等級,統一規劃運用各專業部隊,并在災害預警發布時,即刻往前部署兵力和裝備,從而在遇到緊急狀況時可立即投入救災。
?????? 三是強化救災演訓。將災害防救納入年度“聯合搜救”、“萬安”及“漢光”等演習中,同時強化災害防救機制推演及實兵演習的密度與廣度。
經過一段時間的“戰力改造”,臺軍實施災害防救等“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正在穩步提升。臺軍這種進步主要緣于觀念改變,即對“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建設由忽視到重視,這對島內民眾而言無疑是一個福音。但是,“高雄地震”造成災害畢竟很小,無法全面考驗和檢測臺軍應對緊急災害能力。當前,臺風季節將再次來臨,臺軍能否在未來各種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中經受住考驗,從而有力地扶持臺灣民眾生命和財產安全,大家正拭目以待。如今,兩岸關系逐步邁向和平發展,臺灣軍方積極強化“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建設,符時代潮流和臺灣實際。也惟有如此,臺軍才能洗刷前恥,重新贏得臺灣民眾的認同和信任。也贏來也不少之粗臺軍發展的加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