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不是這樣寫的
??????? 二十九歲的李平每隔幾個月就會定期寫封遺書,對母親、兒子和財產進行安排。據說,白領定期寫遺書已經成了潮流。
??????? 白領定期寫遺書真成了“潮流”嗎?我們首先要搞清,從理論上說,占白領總數的百分比達到多少才能斷言成了“潮流”?新聞是這樣論證的。一是典型事例。二十九歲的李平是一家房產公司的行政經理,身體健康。無論如何,一個李小姐不能形成“潮流”啊。二是典型單位的情況。在廣州、南京、重慶,都有不少都市年輕白領提前寫遺書。僅以重慶分析,記者了解到,基本上每月都會有一到二名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到市公證處做遺囑公證。就是說,一年有十到二十個年輕人進行遺囑公證。重慶市的白領總數是多少?占比多少?恐怕也不能說成了“潮流”。三是隨機調查。記者qq、電話和街頭隨機訪問等方式調查了三十多位市民, 只有百分之二十表示自己可能也會考慮。而20%只是可能會考慮寫,畢竟還沒有寫啊。可見,所謂白領寫遺書成潮流,而且是“定期寫遺書成潮流”純屬記者想象,其含水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 飾品加盟店劉先生告訴筆者說,其實,有些記者胡編亂寫早已成了習慣。就以報道白領動態的新聞而言,有的記者只要看到一兩件新鮮事,就添油加醋地吹噓起來。過去的吹法有兩種,一種是說白領干什么“已成時尚”,例如“擺夜攤成為時尚”,“開荒種菜成為時尚”,“中午健身成為時尚”等等;一種是說白領中出現“某某族”,例如“啃老族”、“捧房族”、“協議結婚族”等等。究竟有多少人才能稱為“已成時尚”,有多少人才能稱為“族”,其實沒人說得清楚。
?????? 從編造“時尚”和“族”到吹噓“潮流”,是無聊新聞升級版。一些記者寫作的范圍就是生活的圈子,甚至是自己的影子。如此平淡的生活不靠添油加醋當然不能吸引眼球。為什么不去接觸火熱的生活,不去反映偉大的社會革新,不去了解我們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從實踐中吸取營養?這樣的新聞與操作方式,當然不可能有好的結局——連遺書也不用寫。